胃炎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胃粘膜发生炎症性改变。在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尤为高发。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比较常见。
包括急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手术后反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电冰箱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等。
症状体征
1、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3、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个别伴有黏膜糜烂的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病理病因
急性胃炎病因(35%)
可由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此外,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应激状态或各种因素所致的机体变态反应均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慢性胃炎病因(45%)
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专家指出,慢性胃炎病因医学临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
1、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食物及进食粗糙食物或吸烟等。
2、急性胃炎如治疗不当,迁延不愈可转变为慢性胃炎。
3、胃酸缺乏。
4、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
疾病诊断
诊断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
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
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应和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
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发症
急性胃炎并发症较少较轻,慢性可见:
一、胃出血:慢性胃炎出血并不少见:粘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粗糟食物磨搓、粘膜糜烂出血,以黑便为主要表现,若出血量大时可突然吐血,重者头晕,心慌、眠黑、大汗、甚至休克等。
二、贫血:慢性胃炎大量失血后伴有两种贫血:
1、巨幼红细胞贫血,即恶性贫血,患者具有贫血表现,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
2、缺铁性贫血,一是慢性失血所致;二是慢性胃炎患者吃饭少,营养不足引起;三是胃酸缺乏。
三、胃溃疡:胃溃疡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同在,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胃粘膜萎缩变薄,并发糜烂、溃疡,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四、胃癌前期:慢性胃炎的癌变与胃炎性增生密切有关。有两种情况的慢性胃炎易癌变:
1、慢性胃炎伴有恶性贫血者,癌变发生率比其它胃肠病要高出20倍以上,要引起胃肠病患者重视。
2、萎缩性炎伴肠化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首席医学网年02月09日甲壳素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介绍甲壳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结果甲壳素具有抗菌抗感染、降脂、降血糖、抗肿瘤、抗凝血、抗辐射、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结论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甲壳素;药理作用 甲壳素又名几丁质、甲壳质、壳多糖等,是一种维持和保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如蟹、虾、软体动物、昆虫、真菌、海藻及高等植物细胞壁中,其资源丰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是自然界第二大有机物质,也是自然界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高分子,每年自然界生物合成量约为亿吨。在甲壳素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揭示了其在食品、美容、纺织、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价值,发现甲壳素有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被认为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如取代塑料)、农业领域(不需要农药的肥料),化妆品领域(调整皮肤等)、医药、膜材料和其他环保、健康领域。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最重要的衍生物,是甲壳素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基的产物。自年Braconnol发现甲壳素和年Hoppe将甲壳素与KOH在℃下熔融得到壳聚糖以来,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增多。国内、外多项实验已经证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相关病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理作用及其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1抗菌抗感染 甲壳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作用,以甲壳素六聚糖为最强。小分子的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6g/L时,约有50%革兰阴性菌被抑制,10g/L时抑菌率达60%~%。壳聚糖对革兰阳性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强于革兰阴性菌。当质量浓度为5g/L时,对革兰阳性菌抑制率达75%~%;质量浓度为6g/L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被完全抑制和杀灭。其机理可能是:壳聚糖为聚阳离子,能与细菌表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脂多糖、磷壁质、蛋白质等产生作用,使其膜功能发生紊乱而死亡。 2降脂、降胆固醇作用 用两种方法引起的动物高脂高胆固醇模型中,甲壳聚多糖在2.14g/kg和2.86g/kg时显示出一定的降脂、降胆固醇效果,同时,还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采用含胆固醇1%和脱氧胆酸钠0.2%的合成饲料喂大鼠28d,在诱发高血脂症的同时,经口服脱乙酰甲壳素观察其对高血脂症的影响。实验设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结果表明,脱乙酰甲壳素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及总甘油三酯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剂量3个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16.5%,32.7%和50.4%。对31例高血脂成人患者进行口服脱乙酰甲壳素降脂实验,30d后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3降低血糖作用 壳聚糖降糖作用结果表明:经口给予各剂量组小鼠壳聚糖21d后,与高糖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值分别降低20.9%,19.2%,18.4%。甲壳素被吸收进入人体内,能激活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葡萄糖得到有效利用,而血糖下降,肥胖症得到改善。甲壳素可改善脂肪代谢,有效减肥和中止恶性循环发展,还可以刺激空腹血糖中枢副交感神经,扩张末稍血管,改善血流量,使积累的CO2得以排除,酸性体液得以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4抗病毒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DerekHorton等证明氨基上含有SO42的甲壳素衍生物对血液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年Vorcellotti等发现甲壳素磺化衍生物能抑制哺乳动物的病毒感染,特别是能抑制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抑制其复制的IC50为7μg/ml,同时也能抑制劳舍氏白血病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5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甲壳素具抗癌作用。特别是甲壳素六聚糖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它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促进巨噬细胞活性,作用途径是影响非杀伤性细胞(NK)活性IL2的分泌。IL2是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分泌的一种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IL2对NK细胞、T细胞、B细胞等活性均有增强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甲壳素能促进IL2的生成。因此提高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其抗癌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甲壳素在抗癌治疗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将甲其与氟脲嘧啶阿霉素等抗癌药合用,可增强疗效,提高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减少毒副反应。 6抗凝血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肝素相似,预示此类化合物有抗凝血活性。其凝血机理是:带正电荷的壳聚糖与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神经氨酸残基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激活凝血系统,交联红细胞形成血块。 7其他作用 抗辐射作用,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脱乙酰甲壳素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应用脱乙酰甲壳素口服治疗心绞痛5人、心律失常4人、顽固性心衰4人,均收到满意疗效。 8结语 综上所述,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并且甲壳素在超常剂量情况下,对甲壳聚多糖的急性毒性以及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没有毒性(急毒、长毒)。甲壳素是一种安全的天然药物,可以长期使用,值得深入研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kwywyzl/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