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指胃壁表面和深层组织的炎症。胃炎病变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血管充血或出血,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或炎性渗出。胃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一)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病程短,发病急,病症重,炎症变化剧烈,渗出现象明显;根据渗出物的性质和病变特点,急性胃炎又可分为急性卡他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和纤维素性-坏死性胃炎。
1.急性卡他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胃炎类型,以胃黏膜表面被覆多量黏液和黏膜上皮脱落为特征。
(1)病因和机理包括生物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因素、机械性(粗硬饲料、尖锐异物刺激等)因素、物理性(冷、热刺激等)因素、化学性(酸性或碱性物质、霉败饲料、化学药物等)因素以及剧烈的应激等。其中以生物性因素最为常见,损害最严重。例如,猪瘟、猪丹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病、仔猪水肿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鸡新城疫、禽霍乱等传染性均可引起急性卡他性胃炎。
(2)病理变化眼观,胃黏膜特别是胃底腺部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潮红、肿胀,黏膜表面被覆多量浆液性、浆液-黏液性、脓性甚至血性分泌物,并常伴有斑点状出血和糜烂。
镜检,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有事局部出现浅层糜烂;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出血;固有层内淋巴小结肿胀,有时见其生发中心扩大或发生新生淋巴小结;组织间隙有大量浆液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环状细胞增多并脱落;黏膜下层有轻度充血和水肿。
2.出血性胃炎以胃黏膜弥漫性或斑块状、点状出血为特征。
(1)病因包括各种原因造成的剧烈呕吐、强烈的机械性刺激、毒物中毒及某些传染病。
如灭鼠药、重金属(砷)、农药中毒,霉败饲料的刺激,鸡新城疫、鸡法氏囊病、禽流感、猪瘟、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兔巴氏杆菌病、兔瘟、败血型猪丹毒、绵羊真胃内的捻转胃虫侵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出血炎。
(2)病理变化眼观,胃黏膜失去光泽,肿胀,呈弥漫性、斑块状或点状出血,黏膜表层或胃内容物含有游离的血液。时间稍久,血液渐呈黑色,与黏液混在一起,成为一种淡棕色的粘稠物,附着在胃黏膜表面。
镜检,可见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红细泡局灶性或弥漫分布于整个黏膜内。
3.纤维素性-坏死性胃炎一胃黏膜糜烂坏死甚至形成溃疡,并在黏膜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
(1)病因有较强烈的致病刺激物、应激、寄生虫感染等因素引起,如误咽腐蚀性药物、猪应激性溃疡(合群打斗、运输等),牛、羊真胃内奥斯特线虫寄生。也常见于某些传染病过程中,如猪瘟、鸡新城疫、畜禽沙门氏菌病、坏死杆菌及化脓性细菌感染等。
(2)病理变化眼观,胃黏膜表面被覆一层灰白色、灰黄色纤维素性薄膜。浮膜性炎、伪膜易剖离,剖离后,黏膜显示充血、肿胀、出血、光滑无缺损或呈轻度糜烂;固膜性炎,纤维素膜与组织结合牢固,不易剖离,强行剖离后黏膜则无溃疡形成。如继发感染了化脓性细菌(化脓棒状杆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则转为化脓性胃炎,黏膜表层覆盖大量的黄白色的脓性分泌物。
镜检,胃黏膜见均质无结构的坏死区,黏膜表层、黏膜固有层甚至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渗出物,并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多见。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以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显著增生为特征的炎症。慢性胃炎病情缓和、病程较长。慢性胃炎常常是由急性胃炎转化而来。根据病变的不同,可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
1.病因和机理多由急性胃炎发张转变而来,少数由寄生虫(猪蛔虫,马胃蝇的幼虫,牛、羊真胃捻转血矛线虫等)寄生所致。
2.病理变化眼观,胃黏膜表面被覆大量灰白色、灰黄色黏稠的液体,皱褶显著增厚。由于增生性变化,使全胃或幽门部黏膜增肥,称肥厚性胃炎;有的胃黏膜由于增生不均匀,黏膜表面呈高低不平的颗粒状,称颗粒性胃炎,它较多发生于胃底腺部。随着病变的发展,增生的结缔组织逐渐衰老而发生疤痕性收缩,致使黏膜腺体萎缩或消失,肌层、胃黏膜萎缩变薄,胃壁由厚变薄,皱襞减少,称萎缩性胃炎。
镜检,肥厚性胃炎时,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腺体、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的部分腺体受增生的结缔组织压迫而萎缩,部分存活的腺体则呈代偿性增生。腺体的排泄管因受增生的结缔组织压迫而变得狭长,形成闭塞的小囊泡。颗粒性胃炎时,黏膜固有层腺体也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成不均匀的增生。后期,胃黏膜腺体、肌层、胃黏膜萎缩致使胃壁变薄,伸展性下降,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推荐用药方案易达舒+舒伯乐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kwywyzl/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