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性胃炎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人员和消化道溃疡患者,角色转换之间,我想和大家聊聊关于慢性胃炎这一话题,以期鼓励更多的病友同慢性胃炎做斗争。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胃黏膜出现特异性炎症,其发病率在胃病类型中居首位,我国门诊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胃炎共占85%左右。因此,站在国家层面需加强慢性胃炎的预防。本人更多的从饮食保健角度出发,探讨慢性胃炎病人饮食保健领域应注意的问题。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与急性胃炎久治不愈、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免疫等因素有关,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饥饱过度或长期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胆汁返流、胃酸缺乏、营养不良等。经研究发现,该疾病也与精神神经有关,在情绪紧张、忧虑、愤怒、抑郁等中枢神经不稳定状态下,易使胃粘膜发生营养障碍而导致胃炎,急性胃炎,长期久治不愈就发展为慢性胃炎。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年重庆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①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也较常见;②内镜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血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该疾病起病缓慢、长期反复发作,按病理特点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各型慢性胃炎无特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等等。
慢性胃炎怎么治
在常规的治疗方式上,慢性胃炎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主观上我更推荐以缓解患者病情为前提,酌情采用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以生活方式为基础,下面我浅谈个人看法:
一、合理科学的膳食调配
1.注意营养均衡,对于膳食结构,应注意无机盐、维生素、脂肪、蛋白质与糖齐全,合理搭配。在饮食中,确保各种营养素的均衡,维持机体健康,避免营养不良与贫血。确保食物酸碱平衡。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质含量食物,若长期缺乏维生素,会导致消化道黏膜变性。
2.选择清淡软烂、低纤维质、高营养食物,以便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胃黏膜恢复。软烂食物例如鱼肉、蔬菜、饭食,淀粉类、细粮、发面、面食等有利于消化的,主食主要有大米饭、包子、馒头、面条等。对于不发酵面食,例如馅饼、玉米饼、年糕、糯米饭等。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吃例如南瓜、藕粉、马铃薯、米汤等软性食物。食用成熟水果,食用时皮籽,例如梨子、苹果、香蕉,要以细嚼慢咽方式。选择膳食纤维适当摄取,例如菌类、瓜果、素材等。
3.调配营养不良、贫血膳食。在饮食中,增加血红素铁、高蛋白质食物,例如动物肝、动物腰、动物血、鱼蛋类、鸡肉、芝麻酱等,保持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适量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例如红枣、茄子、绿叶蔬菜、番茄等,以便于铁吸收。
二、防止饮食不当刺激作用
1.食物应无刺激性。防止长期摄入刺激性、粗糙等食物,限烟戒酒。吸烟导致胃黏膜血管出现收缩,阻碍胃黏膜的循环,导致营养缺乏,松弛幽门括约肌,引起胆汁反流,使胃黏膜屏障削弱,导致胃酸分泌。食用酒精,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伤,导致黏膜糜烂、水肿与充血。因此,在食物搭配中需注意食物应无刺激性。
2.防止长期进食过甜、过热、过冷、过酸等食物。由于过冷食物,极易导致胃痉挛,不利于消退炎症。过热食品,会刺激黏膜、烫伤食物,极大损伤胃肠道、食道。因此,针对胃酸缺乏者,防止冲淡胃液。在饮食中,需加入柠檬汁、醋、酸性等调味品,尽量少吃易胀气、难消化的食物。在饭前、后尽可能少喝水。
3.尽量不用、少用损害胃黏膜药物。尽可能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碘质、铁质、钾质补充物、皮质激素类等药物,例如洋地黄、利血平等。若一定要服用,必须饭后服用,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抗酸剂,避免损害胃黏膜。
三、饮食保健需注意的事项
1.饮食规律。胃活动呈现规律性,若进食不规律,会破坏胃分泌节律,削弱胃黏膜屏障,紊乱胃肠蠕动,抑制消化功能。所以,定时、规律性定量进食,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消化活动,调节就餐时间,禁止饥饱不均、不吃早餐、过饥过饱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yy/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