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我国19~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癌防治已经成为社会广泛 据医学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每年新增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
然而,胃癌不是由正常细胞迅速转变成癌细胞,从最开始的胃炎演变到最后的胃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胃炎到胃癌四部曲
1第一步:慢性浅表性胃炎所谓浅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组织学上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
一般来说,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得到这个诊断。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
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也就是说,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癌还很远,所以无需惊慌。
2第二步: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年轻患者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年长患者则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
我们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或者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彻底恢复。时间长了,会慢慢演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增大、肌体衰老、器官萎缩是相平行的。
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层变薄、萎缩等。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病理改变可以同时存在。
好多患者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比较严重的胃病,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其实不然,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常见症状以隐痛,饱胀不适及消化不良为主,餐后较明显,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它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靠胃镜,不能以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与胃镜检查所见和病理结果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相反,有显著不适症状者未必会有胃黏膜萎缩。疾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一一对应关系,需要综合诊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较高。萎缩性胃炎是胃癌主要癌前病变,经过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积累发展为胃癌。
3第三步: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炎反复发生,胃粘膜反复受损又修复,结果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往往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发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4第四步:胃癌经过前三步的逐渐发展累积,慢慢就胃癌就来了。
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因而经常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你要警惕了:
不能缓解的腹部不适。包括胃部闷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伴有泛酸,且多没有诱因,口服药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时好时坏,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体重减轻,同时伴有疲倦无力的感觉。
大便明显变黑。因为胃内肿瘤破溃导致出血,从胃部渗出的血液到达肠部变成了黑色,再与大便一起排出体外。
胃癌权威技术-介入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而不能外科切除,以及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没有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介入微创治疗在胃癌的治疗上为中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另一新途径,成为中晚期胃癌和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
胃癌的介入治疗主要是指动脉灌注化疗和化疗栓塞
1、不能外科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胃癌。
2、胃癌行姑息性切除前后。
3、胃癌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患者。
4、有肝脏等其他临近气管转移及有癌性腹水患者。
5、胃癌手术后复发患者。
6、胃癌根治术后预防性动脉化疗患者。
7、胃癌肝转移、肝癌胃转移可同时行供血动脉药物灌注栓塞。
介入手术病例
患者男,61岁,发作性反酸、嗳气10余年,CT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小弯侧周围液性密度区,邻近结构分界欠清,胃窦部下方多发肿大淋巴结”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粘液腺癌,主因“呕吐宿食”就诊我科,门诊以“胃腺癌”收入院。
介入术前上腹部腹部CT强化
第一次介入治疗:胃左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术(术后5天患者呕吐宿食等症状缓解)
介入术后1月复查CT肿瘤面积缩小
第二次介入治疗:胃右动脉+胃网膜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
介入术后5月上腹部CT强化复查
(胃壁增厚程度较前片略有减轻,肠系膜及大网膜增大淋巴结较前片体积缩小)
这些文章对您也有帮助
直接点击蓝色文字阅读文章
想要二胎,肌瘤,请远离我的子宫
如何告别直肠癌治疗无望困境
早期肺癌会“骗人”揭开肺癌的伪装面目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肿瘤方面的疑问,或者想了解最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和肿瘤健康资讯,都可以 贵阳市新添大道南段号(汪家湾旁)
医院介入科
-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yy/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