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又到了撸串的季节,下班了,约上三五好友,吃吃烤串,聊聊天,再惬意不过了。但是,聚餐过于频繁,烤串又多以肉类为主,过于油腻,大家一定不要贪吃,对于有慢性胃炎的人来说,就更要小心了,不注意的话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享用美食。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目前研究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引起的。大部分慢性胃炎的患者临床症状以胃痛、胃胀、纳少、食欲不振、呕吐、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慢性胃炎这个病名在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的“胃脘痛”、“吐酸”、“痞满”、“嘈杂”等都可适用。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指出了饮食不节就会致脾胃受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所以病也”,系统地论述了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所致脾胃病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的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两脏也是关系密切的,脾与胃互为表里,两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肝胃之间,木土相乘,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凡因寒、因热、因虚、因食滞等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和降,气机不畅,都会产生痞满、胀痛、嗳气等各种症状。艾灸,对于调理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效果,下面介绍给大家:
1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以及急、慢性胃炎等。
2中脘为任脉穴,在脐上4寸。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和胃健脾,通降腑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质,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
3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
4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既是胃的下合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通过调动胃腹之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操作方法:采用敏睿专利阵法,肠胃调理灸,配穴足三里。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调情志、节饮食、忌生冷油腻,2周为1疗程。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阳固脱、散寒止痛等功效。《黄帝内经》云:“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明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艾灸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说明艾灸具有独特的适应症,特别适用于治疗虚寒性的疾病。
艾灸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以产生一系列独特的功效:皮肤局部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及各种病理产物的吸收和代谢,故具有改善局部症状的功效;当刺激特定的反应点或刺激点时,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联络形体官窍的作用,又可以产生整体的调节作用,治疗全身的疾病。
分享
我们还可以用隔姜灸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胃炎,下面分享一则经验给大家:
取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穴,其中足三里、内关穴均取双侧,共5个穴位。操作:患者仰卧位,操作者用刀片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与厚度2.6cm×0.4cm规格的薄片,中心处用针刺穿刺数孔,置放于艾灸盒的中心圆孔下层,上面放置铁网,然后将一段高10mm重约1.5g的艾柱段点燃后置于铁网之上。将其轻放在患者穴位上,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待艾条燃尽后取走。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即用某种物品间隔垫在艾炷与皮肤之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隔姜灸属于隔物灸的一种,是将生姜的温性与灸火的热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曾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有学者认为,在隔物灸时经过附子、大蒜、生姜等间隔物后,艾绒燃烧产生的高温可大大缓和,作用于体表的温热度较为适宜。
敏睿国际策划部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yy/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