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以腺胃肿大,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病变的流行病。本文通过对实际病例的细致分析、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本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蛋鸡腺胃炎诊治
蛋鸡腺胃炎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以鸡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腺胃肿大如乳白色球、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长期以来各地兽医工作者对本病没有深入认识,所用治疗组方只是缓解病情,很难在短时间彻底治愈,所以鸡场一旦感染此病,那对鸡场的损失就非常大。一般多发于肉鸡,但近几年来在承德地区蛋鸡养殖户中偶有发生。近年来,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曾多次遇到本病,现将蛋鸡传染性腺胃炎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广大的业内人士分享。
1病例介绍:
病例1:张某,养殖有海兰褐蛋鸡只,70日龄起有部分鸡咳嗽、甩鼻,随后鸡开始拉白色稀便,每日死亡由3-4只上升至10-15只,发病期间曾使用双黄连口服液、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该养殖户正北m处有一存栏量为只的肉鸡养殖小区,所排污水从蛋鸡养殖场门口经过,本病的发生与肉鸡养殖小区有很大关系。
病例2:李某,养殖有海兰褐蛋鸡只,日龄起发生新城疫,经治疗病情好转,但自日龄起,部分鸡排白色稀便和褐色粘稠分辨,每日死亡15只左右,当地兽医诊断为新城疫合并大肠杆菌病,使用植物血凝素、头孢氨苄等药物进行治疗,部分好转,但死亡率居高不下。该养殖户收购其他养殖户鸡蛋,运往市内销售,但蛋筐从不消毒,此与本病传播可能有很大关系。
2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张口呼吸、有罗音,有的甩头欲甩出鼻腔和口中的黏液,流眼泪、眼水肿、大群内可听见有呼噜声。
发病中后期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病鸡精神沉郁,畏寒,闭眼呆立,给予惊吓刺激后迅速躲开,缩头垂尾,翅膀下垂或羽毛蓬乱不整,采食和饮水急剧减少;个别病鸡眼结膜浑浊不清,有的出现失明而影响采食。病鸡饲料转化率降低,排白色、白绿色、黄绿色稀粪,粪便呈油性“鱼肠”样或烂胡萝卜样,有的病鸡少数排出绿色粪便,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和粘液,沾污肛门周围羽毛。有的病鸡嗉囊内有积液,颈部膨大。病鸡渐进性消瘦,呈负增长趋势。鸡群生产水平下降,少量病鸡可发生跛行,最终衰竭死亡。耐过鸡大小、体重参差不齐,产蛋无高峰。本病病程一般为8~10天,死亡高峰在临床症状出现后4~6天。
3病理变化:
病死鸡全身消瘦或发育不良,多肌肉苍白松软,有的眼部肿胀,眼周围形成近似圆形的肿胀区,眼角有粘液性、脓性物,有的在眶下窦有干酪样物。口腔、咽喉和气管黏膜上有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有恶臭,不易剥脱。
病死鸡特征性病变为腺胃肿大如球状,有半透明感,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切开见腺胃壁增厚、水肿,指压可流出浆液性液体;腺胃黏膜肿胀变厚;乳头肿胀外翻、乳头基部呈粉红色,周边出血或出血不明显、溃疡。有的乳头已融合,界限不清。后期乳头穿孔或溃疡、凹陷,消失;肌胃瘪缩,肌筋易剥离,边缘苍白有裂缝。胸腺、脾脏、法氏囊萎缩尤为突出;部分病鸡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泄殖腔膨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内有黄白色或绿色稀粪等。
肠道前期肿胀,充血,呈暗红色,剖检肠壁外翻;后期粘膜脱离,易碎,变薄无物,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内容物为含大量水的食糜。个别病死鸡有的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十二指肠轻度肿胀,空肠和直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胰腺肿大有出血点,也有病例胰腺萎缩,色泽变淡。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诊症状,剖检出现的肉眼病变和显微病变做出初步诊断。目前还没有血清学试验用于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所以新发病地区和有混合感染的鸡群很容易误诊,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4.1发病初期因临床症状基本一致,容易误诊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只有通过剖检,才能进行鉴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脏肿大苍白,外表呈槟榔花斑状,输尿管变粗,切开有白色尿酸盐结晶。
4.2发病中期容易误诊为新城疫或维生素E、硒缺乏症。新城疫感染时,病鸡有神经症状,除腺胃乳头有出血外,喉头、气管、肠道、泄殖腔及心冠脂肪均见出血,气囊浑浊,多呈急性、全身性败血症,病死鸡往往不表现生长迟缓等症状而突然死亡。用卵黄抗体治疗有效,经注射NDI系苗后,一般可以控制死亡。而腺胃炎主要表现为患病鸡生长迟缓,消瘦,病死鸡除腺胃壁水肿增厚外,其他器官病变少见。而维生素E、硒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小脑软化、渗出性素质、鸡营养不良、胰腺萎缩纤维化等症状和病变,有的腺胃水肿,肌肉苍白,但通过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可以很快治愈,死亡率不高。所以,通过观察临庆症状,剖检病变,防疫治疗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4.3发病后期腺胃肿大明显,容易误诊为马立克病(MD),以及饲料源性霉菌毒素、变质鱼粉等中毒引起的腺胃炎疾病。腺胃型MD主要发生于性成熟前后,病鸡以呆立、厌食、消瘦、死亡为主要特征,鸡群或许有眼型、皮肤型、神经型的病鸡出现。而腺胃炎发病日龄远远早于MD的发病日龄,而且不见特殊姿势;该病的腺胃肿胀是腺泡的肿胀而不是肿瘤,由此可与MD区别。腺胃型MD腺胃肿胀一般超出正常的2倍~3倍,且腺胃乳头周围有出血,乳头排列不规则,内膜隆起,有的排列规则,但可能伴有其他内脏型MD发生,即除可见腺胃肿胀外,其他内脏器官如肝、肺、肾等也可见肿胀,且有黄豆大、蚕豆大灰白色油质样结节,有的还有灰白色肿块;有的病鸡坐骨神经干肿大变粗、横纹消失,所以通过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鉴别诊断,饲料中毒引起腺胃肿大剖检时胃内有黑褐色、腐臭味的内容物,也可以通过检查饲料质量进行鉴别。
4.4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发病为30日龄左右,病鸡精神沉郁、缩头、垂翅、排黄白色稀粪,同时伴有肌肉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法氏囊肿胀,皱褶水肿、出血,内有浆液性渗出物等表现,腺胃无变化。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明显。患腺胃炎的病鸡也出现精神沉郁、缩头、垂翅、拉稀等症状,但对发病鸡群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无效,且能促进死亡。
5治疗:
蛋鸡是一种综合性病,单用抗菌素治疗无效,要采取疫苗注射,抗菌素配合抗病毒药物、中草药、电解多维或维生素,同时保肝护肾等对症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细心喂,多观察,早发现,早治疗。笔者治疗方案如下,且在对10余例腺胃炎病例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上午:禽用干扰素、黄芪多糖口服液、青霉素(每只鸡3-5万单位)、西咪替丁(每片4只鸡)四种成分一起饮用。
下午:强力霉素、抗G-类药物(氧氟沙星或阿米卡星成分药物)饮水。
晚上:保肝护肾,饮水中添加红糖和使用护肾药。
以上方案3—5天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鸡群恢复正常之后用一些中药开胃健胃粉剂、口服液或者是大蒜素来调症采食量。同时,在这段时间内注意添加维生素或电解多维,同时应用消毒剂适当增加消毒、带鸡喷雾消毒、饮水消毒的频率,避免和减少感染性疫病的发生,提高鸡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6预防:
由于感染该病的鸡饲料转化率低,死淘率较高,使生产水平下降,生产成本增高,经济损失惨重,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因而有效地预防本病成为当务之急。
6.1用分离毒制备的疫苗对控制本病发生有良好作用。一般10~20日龄,对全群鸡紧急注射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或组织灭活苗,一般0.3~0.5ml/只;产蛋前15~20日再注射1次,每只0.5ml,能很好预防本病。10~15只鸡换1个针头,先注射健康鸡,后病重鸡,以防通过针头传染扩散。
6.2严格控制和检测种鸡群垂直传播的疾病,选择饲养管理良好的种鸡场引进雏鸡苗,如果引进鸡苗发生腺胃炎,不要再从该种鸡场引进同一批种鸡所孵出的鸡苗,更换其它品种或种鸡场。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对鸡痘、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控制,消除营养不良等发病诱因。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饲养密度要适宜,注意通风换气。
7小结:
7.1该病是一种综合症,也是一种“开关”式疾病,病因复杂(病原+诱因)。该病的病原多是呈垂直传播的或污染马立克氏疫苗或鸡痘疫苗而传播的,在良好饲养管理下(无发病诱因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发病很轻。当有发病诱因时,鸡群则表现出腺胃炎的临床症状;诱因越重越多,腺胃炎的临床症状表现越重,诱因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7.2传染性腺胃炎主要引起腺胃的肿胀,出血、充血。腺胃乳头溃疡、凹陷、甚至消失。胸腺、脾脏、胰腺、法氏囊严重萎缩,是一种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可致使鸡群反复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病,而诊疗方案中的干扰素、黄芪多糖能明显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增加抗体的数量,对胸腺、脾脏及整个免疫系统产生强有力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解除了免疫抑制。同时可修复受损的组织和黏膜,由于该病主要损害腺胃黏膜组织,所以是很理想的方案。
7.3腺胃组织受损,可使胃酸分泌物减少或丧失,对食物的消化产生障碍,这也是传染性腺胃炎引起鸡减食的主要原因。由于病毒侵害肠道和腺胃,大肠杆菌等细菌很容易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引起腹膜炎,进而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因此在后期可添加益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使有益菌群占位,抑制大肠杆菌,调节肠道菌群,促生长。
文章原创-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宠医教研室主任张金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yy/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