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镜、病理提供客观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正常颜色改变,脉络显露纡曲,黏膜腺体萎缩,呈颗粒状隆起增生、息肉、小结、糜烂、溃疡等均为血瘀的病理产物。
把电子胃镜像及病理检查看做是中医望诊的一种延伸,并结合吕秉仁年归纳血瘀证的病理,最后在宏观和微观上确定胃络瘀血证,认为胃络瘀血证存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在血瘀的病理状态下,血液的流变特性发生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间接反映了脏器瘀血,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大量临床与实验资料证明,血瘀证一般都伴有微循环障碍。
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液成分与性状改变而黏、浓、稠、聚。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显著的高黏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萎缩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张维颖等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循环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与气滞常互为因果,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脾胃运化障碍,后天失养。
瘀血内留,郁而生热,瘀热相合,则耗津伤阴,血液黏稠,又会加重血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脾虚失统,还是瘀热灼络,均可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使血瘀进一步加重。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恶性循环,则气血日虚,胃腑萎弱日重,甚至发生癌变。因此,活血化瘀法可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始终,而活血化瘀药的选择使用又是其治则的具体体现。
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常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的目的,还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
而这些作用确能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的逆转。
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根据个人实际病情而决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因此如需选用中医治疗请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和建议。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yy/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