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人受到湿气的困扰而不自知,而它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却是很多的。人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那么,怎么判断自己体内的湿气重不重呢?
体内湿气重的信号:
1、观察脸部的出油情况。如果突然感觉自己的脸部变得总是油光满面,而且头发根也非常爱出油,很可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2、看大便。可以在如厕之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大便,正常情况下成香蕉便。如果发现自己的大便是干的,就代表身体处于上火的状态,需要及时的补水、降燥、清火;如果是糖稀不成形,或者极易粘在马桶壁上等情况均可代表身体出现湿气。
3、看腿部的水肿情况。什么是水肿?所谓水肿就是用手指按一下,会凹下去一个小坑,如果是水肿的人,松手之后,这个坑久久不能恢复。如果是正常的人,这个坑很快就弹回来。如果有水肿的现象,那么说明湿气重。通过水肿是看大腿内侧的胫骨处。
4、看食欲。如果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这种现象也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且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
引发湿气的真凶找到了:
1、西瓜
夏季是吃瓜的好季节,但是夏季也是祛湿的好季节。炎热的夏天吃块冰镇西瓜,非常的惬意。但是西瓜是寒性水果,易伤脾胃。脾胃虚寒、慢性肠炎、湿气重的人,西瓜最好要少吃,尤其是冰镇西瓜。
2、肉食
肉食吃多了,会导致人体内湿气加重,因为肉食不易被消化,肉食吃多了会伤脾胃,而脾脏主要的功能是运化水湿,当脾脏有所损伤之后,体内的湿气就不易被排出体外,就会导致体内的湿气加重,所以湿气重的人就要少吃油腻的食物。
3、煎炸食物
很多人都喜欢吃一些比较重口味的食物,尤其是这种煎炸类的食物,比如薯条、炸鸡、叉烧等等,这些食物都是通过高温油炸的食物。而且,通常都是比较油腻,是不容易消化的,很容易产生湿热,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伤脾胃,产生湿气。
在中医的理论上,湿气是人体的邪气,人体一旦堆积了过量的湿气,不光会导致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各种毒素在体内不断堆积,还会影响影响到身体器官的正常运作,导致疾病出现。因此,不可忽视祛湿的重要性。
湿气大,不妨试试这3味中药泡水喝: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其最主要作用是利水渗湿、消除水肿。茯苓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此古人称之为四时神药。
茯苓与红豆薏米协同作用,祛湿效果倍增。红豆,是健脾祛湿的主药,有清热解毒、利水益胃、消肿止泻、通气除烦等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健脾利水、利湿除痹、清热排脓、清利湿热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泄泻、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肠痈、淋浊、白带等症。
而茯苓祛湿效果好,还因为它有健脾的功效。“脾主运化”,脾虚会加重湿气,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形成恶性循环。很多人脾胃虚弱,吃红豆薏米,光泄不补,不光去不了湿气,人还越来越虚。
所以要祛湿,必须先健脾。以茯苓、红豆薏米为主要材料的茯苓薏米红豆茶,不单只祛湿,而是从根本上解决人体湿气,先健脾,后祛湿。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茯苓、薏米和赤小豆莫属。将其搭配栀子、陈皮制成茶包,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sj/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