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枳实消痞丸,别名失笑丸。来源(《兰室秘藏》),具有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症、消化不良,臌胀,胸痹,胁痛等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
方歌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枳实消痞重朴连,麦芽四君干姜半,脾虚气滞寒热结,胃脘痞满体怠倦。
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各6g)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各9g)厚朴炙,四钱(12g)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功效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方解
本方证因脾胃素虚,升降失职,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所致。常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或食后腹胀,大便不调等。体弱倦怠为兼虚之证。脾胃素虚,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故痞满而不欲饮食;脾失健运,食滞内停,大肠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脾虚湿困,后天失养,故体弱倦怠。此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于寒,实多于虚之证。治宜行气消痞,健脾补虚,平调寒热。
方中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气消痞除满之效。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面和胃、少佐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之功;麦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兼调药之用,亦为使药。全方用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体现了消补兼施、辛开苦降的配伍特点。
本方是从半夏泻心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成。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故着重于行气消痞;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其病当属热多寒少之证。较之健脾丸,虽皆属消补兼施之剂,但前方补重于消,本方则消重于补。虚实有轻重,消补有主次,处方用药务使消积不伤正,扶正不助满,以收祛邪扶正之功。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加减用药
脾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以增益气健脾之功;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用量,可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助温中散寒之力;胀满重者,可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效;若寒邪偏重之脘腹痛者,应减少黄连,加重干姜,或再加肉桂、高良姜,以温中散寒;若兼虫积者,加槟榔、榧子、使君子,以驱虫去积等。
禁忌若脾胃甚虚者,不宜使用。
附方
黄莲消痞丸(《兰室秘藏》)由黄莲、黄芩、半夏、陈皮、枳实、猪苓、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泽泻、姜黄组成。功能理气清热,化痰消痞。主治壅滞不散,心下痞满,烦热喘促,心焦不安。
方论选录
原书主治《兰室秘藏》卷上:“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
医案精选
慢性胃炎
某女,54岁,干部。胃病史10年余,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病情时好时坏。此次因饮食不当,致病情加重,故前来就诊。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和胃窦部变厚,皱襞的隆起处糜烂,其中有点状溃疡。病人感觉上腹胀痛、嗳气恶心。
处方:干姜、炙甘草、麦芽各9克、茯苓、白术各12g,半夏、人参各9g,厚朴12g,枳实、黄连各15g、丹参15g、玄胡10g。5剂,水煎服。
二诊:给予上方治疗,服药5帖,上腹胀痛止,嗳气恶心消失。效不更方,续服9剂。
后用上方加减化裁服药2个疗程后,胃镜复查病变部位黏膜组织结构已恢复正常。追访半年,症状未复发,胃镜检查无异常。
本病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痞证”的范畴,致病原因多为饮食不慎,劳倦内伤,或情志失和,用药不当,致脾胃损伤,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交混,气机逆乱,气血壅塞中焦,肠胃传导运行受阻,故出现胃痛、胃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治疗当以调理脾胃,枢转气机,恢复其传导功能为治疗关键。以加味枳实消痞丸治疗,甚为合拍。本方中之枳实、厚朴行气导滞除痞;半夏、生姜燥湿和胃散结;黄连清热消炎,与生姜同用辛开苦降,调寒热之互结;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麦芽益气健脾、开胃祛湿,更加丹参、玄胡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更切病机。诸药合用,使脾胃健,壅滞去,腑气通,痞结散,气血和,中焦气机升降有序,脾胃纳化有司,传导功能正常,诸症自然向愈。
儿童厌食症
某女,5岁,于年8月初诊。厌食2年余,勉强喂之,则反胃呕吐,伴形体瘦弱,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肌肉松软,腹壁稍陷,胃脘区有轻微压痛。大便无定时,13天1次,质溏,大便镜检未见异常,无寄生虫卵。舌质淡红,苔白稍厚,脉细无力。
诊断:厌食症(脾胃气虚型)。治则:益气温中,运脾化滞。
处方:党参、苍术、炒谷芽、麦芽、茯苓、炒鸡内金各10g,枳实6g,厚朴、白豆、黄连、干姜、炙甘草各3g。每日1剂,连服3剂。
二诊:3日后复诊,食欲明显改善,每餐食量增加1倍。原方再服6剂,食欲转佳,病告痊愈。停药至今未见反复。
《成方便读》论枳实消痞丸:“以黄连、1干姜并用,一苦一辛,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消痞之要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汤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本方立法以运脾为主,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属八法中的和法。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kwywyzl/8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