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结节
发生率约为15%~25%。多发生于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最常在肘部、关节鹰嘴突,其次为尾骶部、后枕部、头皮、肴柱等部位,足跟腱鞘、手掌屈肌腱鞘及踝周围腱鞘亦常发生结节。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硬结,直径自数亳米到数厘米不等,一般无触痛,多可推动,但若位于骨膜下与腱鞘或关节囊粘连时,则固定不移。结节数目多少不定,可单个出现,也可对称分布。类风湿结节属于一种机化的肉芽肿,其形成可能是由于小血管的创伤,使含有免疫复合物的类风湿因子在该处淤积,这样就吸引大量巨噬细胞到该处并被激活,从而促使结节形成。类风湿结节的出现,多见于RA活动期,它可作为明确诊断、判断病变活动度和提示预后的指标之一。
2、类风湿血管炎
类风湿血管炎可发生于全身任何脏器,如皮肤、肌肉、眼、心脏、肝脏、脾脏、胃肠道、肾脏及神经系统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皮损、紫癜、甲床瘀点或瘀斑、皮肤溃疡,局灶性肌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视网膜爻,指趾坏疽、动脉炎及内脏血管炎,肠穿孔,以及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炎等。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在血管壁的沉积有关。血管炎的出现是重症RA的表现。弥漫性血管炎预后不佳,常导致死亡。
3、心脏表现
RA常累及心脏,但有临床症状并能在生前确诊者很少。类风湿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表现,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约20%的RA患者有心包炎,尸检约40%患者显示有心包炎病变,但临床上有明显的类风湿心包炎者仅占1%左右。心包积液为渗出液,类风湿因子大多为阳性,免疫复合物含量增高,补体水平降低,糖含量明显降低,胆固醇、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增高。类风湿心包炎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心包填塞和心包缩窄,但均少见。RA患者有严重心肌病者较少。尸检15%的患者有非特异性局灶性心肌炎及心肌纤维化,约5%的患者病理检查发现心肌有类风湿结节。心肌炎的发生可能与血管炎有关。此外,少数累及心内膜引起瓣膜纤维增厚、硬化和挛缩,表现为非特异性心瓣膜炎。
4、肺部表现
肺有丰富的结缔组和血液供应,因此肺是RA经常受累的脏器之一。主要表现有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疾病。
虽然尸检发现胸膜异常者高达42%,但临床上有症状的类风湿胸膜炎者并不多见。多数为干性胸膜炎,部分有少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个别为大量胸腔积液。胸液为渗出液,其特点是葡萄糖含量极低,补体及免疫复合物水平低于血清,lM僕类风湿因子常阳性,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胆固醇结晶阳性。胸膜活检显示非特异慢性炎症、肉芽肿病变和纤维化,有时可见典型的类风湿结节。胸部X线所见的结节多呈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有时结节内可见空洞。
RA患者的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有咳嗽、咯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X线早期表现为双肺底斑片浸润影,继之肺部可岀现网状或网状结节状阴影,晚期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后导致蜂窝肺。
5、肾脏表现
RA发生肾脏病变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肾脏病、肾脏淀粉样变及继发性肾损害3类。原发性肾脏病包括多种肾小球肾炎和小管间质性肾炎,其确切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常为镜检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偶有肾功能改变。肾脏淀粉样变常见于病情严重的RA患者,其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近年有人认为肾淀粉样变在RA患者中发病率为7%左右;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淀粉样物质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肾间质以及肾小管、血管,毛细血管基底膜増厚,血管腔缩窄、闭合、肾小球被大量淀粉样物质代替,肾小管菱缩。继发性肾损害常为药物治疗后引起,如青霉胺与金制剂治疗RA常引起膜性肾小球肾炎,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常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停药后,肾炎症状常缓解。
6、神经系统表现
RA的神经系统损害可涉及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等不同组织结构,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和颈椎半脱位引起压迫性脊髓病为多见。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受损神经感觉分布区或肢体远端型感觉异常、麻痛等,查体可见痛、触觉减退,或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肌肉萎缩,腕或足下垂等体征。部分RA患者由于腕部腱鞘滑膜增生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鱼际肌萎缩。RA颈椎受累引起颈椎半脱位,则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严重者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晕厥、四肢瘫痪或突然死亡。此外,糖皮质激素长期、大剂量应用,可有欣快、易激惹、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发生类固醇肌病。
7、眼部表现
RA患者的眼损害可能是血管炎所致。有巩膜炎、虹膜炎、脉络膜炎、结膜炎及角膜炎等病变,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但一般均较轻,重者可有充血、畏光、流泪、剧烈眼痛及视力障碍。少数可发生巩膜软化穿孔。
8、消化系统表现
RA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的病因基础可能为:血管炎侵入消化器官;因为并发症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或因并发淀粉样变而波及胃肠道;因患者长期服用治疗关节炎的药物而出现胃肠道的副作用。患者常有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表现。伴有血管炎的RA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肠炎、肠梗塞以及蛋白丢失性肠病。少数患者可发生胰腺炎和急性胆囊炎。肝功能也可能有异常,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显示肝内有脂肪浸润、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贫血RA患者贫血的发病率约为16%~65%贫血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主要缺陷是骨髓红系造血对中度贫血的代偿有障碍,包括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铁的释放减弱,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反应迟钝。RA患者伴Fe综合征时,如有明显的脾肿大,则贫血可能也与脾功能亢进有关。RA贫血绝大多数属慢性疾病性贫血一般为轻度至中度的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或低色素性贫血,少数为白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贫血属轻至中度,故大多数患者症状不甚明显,仅少数有乏力、气短、心悸、苍白等表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kwywyzl/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