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胃炎治疗 >> 慢性胃炎治疗时间 >> 正文 >> 正文

李洋师兄中医治慢性胃炎内含药方

来源:胃炎治疗 时间:2017-10-25

陶某,女,48岁。主诉:胃胀1年。患者近1年来胃胀,多在进食后出现,有时呕吐、嗳气、口苦或口甜,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未获好转。刻诊:胃胀,嗳气,纳差,口干不欲饮,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腰部凉,大便二三日一行,时干时稀,小便少,夜尿二三次。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虚饮停、气郁气逆、饮郁化热兼太阳表证。方选《外台》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

处方:茯苓12g,苍术18g,泽泻18g,猪苓10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清半夏15g,桂枝10g,生姜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二诊:患者胃胀、口干、颈背部不适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继服7剂,基本痊愈。

按:患者首诊时胃胀、嗳气、纳差、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属太阴虚寒,系胃气亏虚、气郁气逆之证。大便不爽、小便少、夜尿频、腰部凉、脉沉弦,为里有停饮之象。胃胀、纳差,且合并里饮,属《外台》茯苓饮证。颈部活动不适、背部针扎感,考虑表证;联系数脉,系表阳证,即太阳病。里饮兼见数脉,提示饮郁化热。口干不欲饮,系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所致。表邪里饮兼郁热,并见口干、小便不利,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之五苓散证。两证复合,故予两方合用治之,起健胃利饮、理气降逆、解表清热之功。增入清半夏温中化饮,以提高疗效。用方精准,故取效迅捷。二诊方证未移,前方续进,药尽诸症皆平。值得指出的是,患者虽以痞满来诊,但病机核心是表邪里饮,治疗必须解表利饮同时进行。若单解其表,则易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饮,则表邪因势入里,相互胶结而难解,无异于闭门留寇,遗患无穷。因此,唯有解表、利饮两相兼顾,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

本药方是小编自己收集而来,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病痛的方案供参考,但并没有将每个药方做过临床方面的效果实验,也没有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确保本药方对每个病友百分百有效,因此,如果大家对这些药方有兴趣,为了谨慎起见,服用前请先让当地中医认定和鉴别药方的适用症和效果。

★长按







































遗传性白癜风能治好吗
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sj/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