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中医治疗胃炎的临床验方。
筎十眉,是从前上海的老一辈医家。老前辈留下的东西不多,文字资料很少。下面说这个其实也是老前辈学术的继承者,在年的《北京中医》上,刊发出来的。
看一下这张方子:丹参,生白芍,生山楂各12克,广郁金,路路通各10克,蒲公英15到30克,川楝子9克,甘草3克。
这是主体结构。围绕它的还有一些加减之道,比如胃部疼痛严重,可以加炒元胡12克。胃纳不好,食欲不振的,可以加炒谷芽、炒麦芽各9克,或鸡内金9克,砂仁2克(后下)。胃胀特别明显的,可以加陈皮6克,佛手干9克。大便干结的,可以加脾越麻仁丸6克(吞)。
这方子是治疗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化火、津亏血瘀之人。
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茹老中医接待一个46岁姓徐的女患者。
很早就有胃部胀痛、嗳气、恶心、吃不下饭的现象。后来因为疼痛日益加剧,发作频繁,不得已就诊。经过检查,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刻诊,舌苔光剥,没剩下多少,仅存的中部舌苔发黄,脉象偏细弦。
茹老就用了上头的方子。结果14剂药下去,症状有大减。调养5个月后,胃镜检查胃炎有明显好转。最后再用原方1个多月来巩固。经过随访,一直未曾复发。
茹老前辈的判断是肝郁化火、胃阴受损,引起的津亏血瘀。上头的方子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置的。
患者脉弦。脉弦意味着肝郁。患者舌体光剥、发黄,患者是属于肝郁化火、伤了津液。
胃喜湿恶燥。胃里的阴液是维系胃正常功能的基础。肝郁化火传导给脾胃,让胃阴受损,引起胃部阴虚有热。胃阴不足,脉络失养,加上胃热灼伤胃络,引起血瘀。血瘀不通则痛,导致胃痛不止。胃部之气失于降泄,所以人就纳差、吃不下东西、胃胀、嗳气呕恶。
这个状态是相当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普遍状态,临床常见。
这个时候就得用一些药材,来疏肝气、清热邪、养胃阴、活淤血。只有这样,胃才能舒服起来。
茹老前辈的验方里头,丹参可以活血清热,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止痛和胃。川楝子可以疏肝清热,郁金可以解郁活血,兼能清热。路路通可以去经络之郁滞,白芍可以凉肝柔肝,配甘草可以缓急止痛、酸甘化阴。山楂可以化瘀血。
这些药物组合,完全是符合疏肝清热,养阴活血的要求。
我个人觉得,因为患者当时纳差、食欲不佳,应该还加入鸡内金、谷芽、麦芽、砂仁之类,以行气和胃。
茹老前辈的这张验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挺有名的,于业界多有流传。凭这一张方子,老前辈获赠的锦旗达到几十面。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朋友,肝郁化火、阴亏血瘀的老胃炎患者,还是很多的。胃病时间越长,越容易如此。日常保养来说,控制情绪是至关重要。控制情绪就是在调肝。调肝就是在保护脾胃不受肝木克伐。这个在整个胃病的治疗调养过程中,都是绕不开的主线。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sj/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