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学中医一定得“读经典、跟明师、做临床”。那何为经典呢?经者,径也,道之长,度也;典者,经也,法也,大册也。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著作。中医经典是通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思求经旨,演其所知,通过读来化经典,以便从不同视角对经典理论有一个新的诠释。
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中说: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抵,或流于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则为贤者过也。孟子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读经典,思其经旨是做临床之基础,勤于临床、举一反三是读经典之深化。
从“心为噫”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嗳气
患者,女,61岁,河北衡水人。3年前因与家人争执后出现嗳气、胃脘部烧灼感,医院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窦部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口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复方阿嗪米特等药,效果不明显。
之医院,先后应用旋覆代赭汤、柴胡疏肝散、丁香柿蒂散等汤药加减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
刻诊:嗳气频发,伴胃脘部烧灼感,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火土之郁、胃失和降,治宜清心解郁、和胃降逆。
药用:石菖蒲20g,郁金12g,百合20g,乌药6g,蒲公英20g,香橼15g,炒枳实15g,茯苓20g,当归12g,白芍20g,合欢皮12g,生地黄20g,香附20g,莲子心9g,连翘15g,白茅根15g,豆蔻6g,淡竹叶9g。同时嘱其忌食过甜、过辣、过咸及油炸类之品。1周后嗳气缓解,胃脘部烧灼感减轻,大便较前通畅,夜寐转安,之后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药8周后,症状消失,6个月后随访,嗳气未再复发。
患者老年女性,有明显情志不畅史,气机郁滞,日久化火,火土郁结,胃失和降,而发嗳气。方中石菖蒲芬芳清扬,开心孔,通九窍,下气开心;郁金芳香宣达,善散郁滞,二药相合,取菖蒲郁金汤之义,开心窍,散邪郁,共为君药。豆蔻芳香醒脾,消谷下气。百合归心肺经,安心益智,滋养阴津;乌药开郁散寒,舒畅经气,二药一静一动,润而不滞。患者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心火旺盛,加连翘泄心经客热,淡竹叶、莲子心清心降火;失眠多梦加合欢皮解郁安神,配以香橼、香附疏肝行气,枳实和胃消痞。患者久病,火邪伤阴,加生地黄、白芍以滋养阴津,同时配伍白茅根清热而不伤阴。诸药合用,清心解郁,和胃降逆,则嗳气自除。
关于嗳气的治疗,多数医家从和降胃气、疏肝理气、宣发肺气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我们在临证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嗳气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常伴有心烦易怒、焦虑抑郁、夜寐不安等症状,在治疗中从清心火、通心窍、温心阳、滋心阴等方面入手,收效显著。
心火不降、心气不行,壅滞于阳明中土,导致气机升降失司,而发嗳气。此类患者临床多兼见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燥,脉滑数等症治疗宜清心降火、和胃降逆,临床上药用连翘、黄连、栀子、淡竹叶等。
《丹溪心法》认为本病乃“胃中有火有痰所致”,“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临床多兼见脘腹痞塞不舒,头晕目眩心悸,呕恶纳呆,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沉滑。治疗宜豁痰开窍,化湿和中,临床上药用石菖蒲、郁金、豆蔻、砂仁等。
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胃气上逆,而致嗳气。此类患者临床多兼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畏寒喜暖,入睡困难,或伴黑便,舌紫暗或瘀斑、脉涩等症。治疗宜温补心阳,活血化瘀,临床上药用郁金、甘松、丹参、姜黄等。
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不通则凉”
王某,女,53岁,河北省高邑县人,主因“胃凉、反酸半年”于年7月20日来本处就诊。患者诉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半年前进食自煮的山楂水后出现胃凉、反酸,当时未引起重视,后因胃凉、反酸症状逐渐加重,遂医院,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患者服药后未见明显效果,连续服药几次后仍未见效,且出现咽干、纳差等症。
年7月17日医院,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仍想服用中药治疗,医院中医科就诊,予以中药汤剂,患者服用3剂后自觉症状加重,经人介绍,于今日慕名来诊。
现主症:胃凉,胃脘部如敷冰块,进食后加重,反酸,咽干,纳差,四肢怕冷,出汗,寐差,大便2次/d,排便不畅。时值小暑时节,当日气温达30℃,患者仍身穿两层秋衣,一件长袖外套,腹部围一个小棉褥子。
查体:腹平软,腹部触诊皮温偏低。舌黯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其曾用处方,多有参、芪、桂、姜之类。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凉湿热瘀阻,阳郁不达。治法:清热祛湿,理气开郁。
药用:石菖蒲20g,郁金12g,生石膏20g,蒲公英20g,白茅根15g,芦根20g,香橼15g,炒枳实15g,预知子15g,延胡索15g,当归12g,焦麦芽15g,首乌藤15g,炒枣仁30g,牡蛎20g。7剂,1剂/d,水煎服。
二诊:年7月27日,患者来诊,上身只穿一件短袖,诉胃凉、反酸均好转,劳累后多汗。前方加防风6g。7剂,煎服法同上。三诊:年8月3日,患者自觉胃凉明显好转,反酸缓解,四肢怕冷感减轻,余症也均有好转,效不更方,继服7剂。
胃凉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是脾胃气血亏虚,寒从内生,胃失温养所致的脾胃虚寒证。其实证一为寒邪客胃,寒伤胃阳。中医内科教材胃痛篇中将胃脘部怕凉、得温痛减或喜温喜按归属为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证,而治以散寒或温中,但笔者多年来通过观察大量病例,发现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有胃部怕凉或进凉食后加重的症状,且多喜温喜按,甚至后背凉或全身怕冷,但详查病机,多为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
《伤寒论》第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仲景之四逆散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虽见四肢逆冷,但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法。胃以通为顺,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凉的治疗,应遵循“通则不凉”的原则,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可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从而达到治疗胃凉的目的。
肝胃气郁之胃凉,多伴有胃脘痞闷、嗳气、手足不温、后背凉,脉弦等。临床常见到因长期情志不遂而出现的胃凉患者,故治疗上应以理气开郁为先。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病程日久,气郁日久易伤阴液,故临证时应慎用辛燥开破之药物,可用预知子、佛手、香橼、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
湿阻中焦之胃凉,多伴纳呆、便溏、身体困重等症,治当化湿和胃,以振奋脾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湿邪易从阳化热,可见舌苔黄厚腻,脉滑等。笔者临证喜用对药,如化湿之类常用石菖蒲配郁金,滑石配薏苡仁,以在化湿的同时兼顾清热。滑石味淡性寒,质重而滑,能渗湿清热,利窍清降。薏苡仁性寒而不伤胃,补中土而不滋腻,为清补淡渗之品,二者合用,使湿渗于下,热清于内,湿不与热合,势必孤矣。
胃络瘀阻之胃凉,可兼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以化瘀通络为法,因气行则血行,故应配伍理气药物。笔者临证喜用当归、延胡索、丹参、莪术等。莪术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且能消积散结。
胃热炽盛之胃凉,虽见胃凉,甚或全身怕冷,但四诊相参,可见口苦,口干,口有异味,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热象。此时,应清胃泄热以通络。临证常用生石膏、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
无论哪种胃凉都可能伴有后背凉或全身怕冷,此时,无论“凉”之表象如何明显,都应根据患者的舌脉症,抓住病机的本质,审症求因,辨证施治。胃凉既有脾胃虚寒之“不荣则凉”,又有寒邪客胃之“寒胜则凉”,此当补之、温之。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以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则凉”则应“通之”,切不可见“凉”则投以温热之药,临床见之,此当补之、温之。
(本文内容选摘自年11月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优才论坛上的主旨发言,对内容有所增删,名医传承整理,相关权利归作者所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sj/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