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胃炎治疗 >> 慢性胃炎治疗时间 >> 正文 >> 正文

漫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来源:胃炎治疗 时间:2017-11-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疾患,因此及时治疗尤为重要。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或胃中有嘈杂感,食欲下降,消瘦乏力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作为一类致癌因子,引起胃癌的过程之一是因为导致胃的慢性炎症,进而引起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成胃癌。不过也不必‘谈虎色变’,萎缩性胃炎不是一定会癌变,癌变率也只有百分之一左右。而且得了萎缩性胃炎,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做到以下几点,阻断萎缩性胃炎癌变是完全可以的。

第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首先是注意饮食清淡、新鲜,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少吃油炸食品,戒烟戒酒。其次,保持良好心态,注意压力不要太大,保持心情舒畅。再就是注意不要熬夜,熬夜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功能紊乱。

第二,定期复查胃镜。这一点很重要,一般主张一到二年做一次胃镜。如果有异形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根据情况要三到六个月复查一下胃镜,并根据检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胃镜下治疗以及下一次什么、时候复查。需要记住的是,复查胃镜也有讲究,不要马马虎虎的随便做一下就行了,萎缩性胃炎患者,我们强调要精查,绝不能把有癌变倾向的病灶漏了。一旦发现病灶,比如上皮内瘤变一定及时处理,必要是胃镜下粘膜切除。

第三,就是积极治疗。比如,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因子,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癌变的风险。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一些轻、中度萎缩和肠化得以逆转。另外,萎缩性胃炎西医除了对症治疗和使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之外,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所以治疗主要还是中医中药。近年来众多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理机制主要是脾胃虚弱、胃络瘀滞、热毒内结引起,所以通过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可以有效控制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并使部分萎缩性胃炎逆转。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嘈杂”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损伤脾胃所致。病理上以脾胃升降失调为重点,多以脾阳虚弱或胃阴不足为本,湿热郁阻,气滞血瘀为标。

一,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1.脾气虚弱者,益气健脾

慢性萎缩性胃炎日久不愈,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中气不足,故见胃脘痞满不舒或胃痛隐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等脾胃虚弱的症状,故从调和脾胃入手,益气健脾。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运行正常,机体抵抗力增强,患者可以较快痊愈。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等益气健脾醒胃。

2.气机失常者,理气和胃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故胃以通降为顺。无论外感内伤,均可使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常见脘腹痞满,嗳气,纳少,大便干结或稀薄。因此,理气和胃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治则,调理脾胃气机贯穿于整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药用木香、枳壳、厚朴、佛手、香椽皮等理气和胃。脾胃有病,常影响肝胆。气滞日久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脘痞胀痛、泛酸、嘈杂或肝热夹胆火上乘等症,临证选用化肝煎为主方治疗。胃腑多实多热,进一步化火伤阴,方用一贯煎养阴益胃。

3.瘀血阻络者化瘀通络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血滞胃络,因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而引起胃实质的局部缺血、失于濡养,故出现萎缩性改变,这与痹病日久因经络阻滞、失于温养而出现局部肌肉萎缩的机理是一致的。临床可见胃脘痞满,疼痛固定不移或刺痛,舌质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等血瘀之征,此乃病之标。故治疗常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莪术、三七、五灵脂等,以标本虚实兼顾。

二,辨证辨病相结合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应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是指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四诊合参,临证根据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微观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借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胃镜及病理检查,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使治疗更具备精确性,以提高临床疗效。如胃镜的使用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之胃黏膜癌前病变者,可使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丹参、莪术、三七、白花蛇舌草等治疗。

程某,女,55岁,年12月5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上腹部胀满,时轻时重,每于进食辛辣食物后加重。伴烧心、嗳气、脘中畏凉、口苦,纳食一般,平素易“上火”,二便正常。舌胖大质暗、苔黄、中心苔少、根偏厚,脉沉弦细。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年11月20医院胃镜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胃息肉。病理诊断:(胃窦)慢性重度浅表性胃炎,部分轻度萎缩性炎伴肠上皮化生,少许腺体上皮细胞轻度非典型增生。

中医诊断:痞满,证属胃阴亏虚、胃络瘀阻、寒热错杂。

治法: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

处方:太子参15g百合30g乌药10g丹参15g莪术10g半夏19g陈皮10g

黄连10g砂仁6g(后下),鸡内金15g(煅)瓦楞子15g(先煎)

浙贝母10g吴茱萸3g甘草6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年12月12日二诊:患者烧心症状减轻,仍脘中饱胀感及隐痛,纳稍增,大便可,口干,舌胖质暗、苔薄白、稍裂纹、根黄、脉沉弦细。继用前法,续前方加白芍15g麦冬15g白屈菜15g改黄连为6g,7剂。年12月20日三诊:患者自觉痞满减轻,时烧心,偶觉脘痛及灼热感,大便可,舌胖质暗、苔白根黄厚,脉沉弦细,继用前方加减治疗。服药至年3月20日,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烧心,痞满减。年3月26日,前后共服药90余剂,再次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胃窦)黏膜轻度慢性炎症。

按:该患者由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上腹部胀满。情志精神压力,导致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热,故见口苦、烧心、舌苔黄等;肝郁化热,耗伤胃阴,故见舌中心苔少。胃痞治不及时,湿伤脾阳,热伤胃阴,形成脘中畏凉、口苦之寒热混杂的表现。故以滋养胃阴,活血解毒,平调寒热,和中消痞为治则,用太子参、麦冬配合百合、乌药为养阴益胃之主药。陈皮、佛手调气消痞;为防止半夏辛燥伤阴,用白芍敛阴调肝;左金丸合瓦楞子泄热制酸;浙贝母、鸡内金化痰消积,与丹参、莪术相伍,活血化瘀,痰瘀并消,更用白屈菜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滋养胃阴,和中消痞,活血解毒,寒热并调,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胃阴复,饮食可,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看国医∣就到三芝堂

预约-/31

长按,识别







































白颠疯难治吗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sj/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