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生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专家介绍
蒋士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胃肠病专家。师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研究员,深受李老脾胃学说思想影响,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临证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脾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形成了“病、证、脾胃”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在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溃病性结肠炎、胃肠肿瘤,功能性便秘、慢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
脾胃乃后天之本,胃肠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但很多人并不重视。国家级名医、全国胃肠病权威专家蒋士生教授上周六在名源堂中医馆进行爱心义诊,反响强烈!应广大胃肠病患者要求,蒋士生教授本周六上午(年9月2日)再次在名源堂中医馆举行爱心义诊,报名预约免挂号费(限20人)。
先约先得,抢约-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临床常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西医学对此病尚无很好的治疗办法,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逆转恶变,本病属于中医“痞满”、“胃痛”、“胃缓”、“嘈杂”等范畴。
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感染湿热邪毒及精神紧张抑郁有关,常易出现虚实相兼、寒热夹杂证候,脾胃虚弱是其病机特点,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表现形式,病位主要在脾胃,从脾胃论治,和调寒热阴阳、扶正祛邪,疗效满意。
1、病机以脾胃虚弱、寒热虚实相兼为主
蒋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气血得以化生。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不化,气机不畅,可致诸邪壅滞、痰、湿、热、瘀等病理因素产生。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明显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者占82.58%-91.5%,情志因素者占28.75%-39.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4.7%-56.1%。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邪毒侵袭脾胃,精神紧张抑郁肝气淤滞、肝病传脾,病机错综复杂,脾胃虚弱是其病机特点,气机升降失常为主要表现形式,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有关。此即李东垣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蒋教授认为正气亏虚是脾胃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与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论治本病时以脾胃为中心,重视顾护脾胃正气,以健运脾胃为主,用药平和,不用苦寒、辛燥、有毒之物,取“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意。
2、论治以和为则
调阴阳,以平为期。内经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蒋教授认为阴阳为辨证的总纲,阴阳和调,百病不生,本病以脾胃虚弱、阴阳平衡破坏为主,治疗当辨清阴阳盛衰,阴虚阳盛或阳虚阴盛,以滋阴制阳或补阳化阴之法治之,恢复阴阳平衡。
调虚实,扶正祛邪。蒋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存在正邪两方面,疾病的发展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情况,正能胜邪疾病不发生或向好的方向发展,正不胜邪则病情恶化,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临证须细致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本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湿热之邪缠绵不愈,久而化毒,病久不愈,正气渐耗;或清利过度,正气损伤;或素体亏弱,正气不足,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治疗必须兼顾虚实,宜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
调寒热,温清兼施。蒋教授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常常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如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慢性病更是如此。本病病程较长,脾胃正气损伤,而病邪诸毒更易肆虐为害,又医者屡投苦寒或辛燥之药物,常易酿成寒热错杂之证。此时单纯清热或温补均难以去除病邪,而宜寒温互用和其阴阳,温清兼施调其寒热,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调饮食,药食结合。蒋教授从几十年临床实践发现,本病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指导病人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很重要,药食结合常会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告诫病人,萎缩性胃炎属慢性病,单靠服药不行,还必须结合科学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保持心态平和,戒酒,忌浓茶,忌辛辣烟熏腌制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晨服苡米粥健脾利湿解毒防癌,饭后喝酸奶调整肠道菌群。
典型病案李某,女,48岁,胃脘部不适,难以名状,腹胀、纳差、消瘦2年余,医院,行胃镜检查多次,初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后经病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经人介绍找蒋教授求医。首诊时,患者胃脘部不适,难以名状,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面色萎黄,口干不多饮,口中粘腻,夜卧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无苔,脉细。诊为胃阴不足型胃痞,益胃汤合异功散加味,另每日苡米粥,服药七剂后,患者诸症减轻,口和能食,大便通畅,舌红少苔,脉细,药达病所,效不更方,原方继服14剂,诸症消失。原方加减调养半年,患者面色红润,神清气爽,食纳佳,二便调,夜卧安。
按:此患者病程2年,以胃脘部不适,难以名状为主症,病位在胃,久而及脾,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司故腹胀、纳差,生化乏源,肌肤失养,故乏力、消瘦、面色萎黄,久病伤阴,胃阴不足则口干不多饮、口中粘腻、大便干结,胃不和则卧不安,舌质红无苔,脉细为胃阴不足之征,治宜养阴生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蒋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必然经历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的过程,继而发展为胃癌;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正不御邪,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热之邪缠绵不解,正气愈伤,病邪深入,胶固不化,而成湿热毒邪,变生坏证,与现代医学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癌发生的疾病模式不谋而合;治疗必须扶正祛邪并用,健运脾胃和清热解毒贯穿始终,邪祛正安。
本文来源《蒋士生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ff/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