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换个角度,医学临床常有一些所谓少见病,它们真的很难一见吗?套用罗丹的这句话,可以这么说:“某些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慧眼”。
天津一位公安干警,男性,主诉“不明原因的腹痛、纳少、消瘦3月余”,先后医院、医院,花费巨大,诊断未明,体质日渐虚弱。医院,辗转投奔而来。患者营养不良,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体格检查提示:腹平软,脐右旁偏上局限性轻度压痛,未扪及包块。辅助检查提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低白蛋白血症,贫血,CA增高,全腹CT平扫无异常发现。外院钡餐摄片已排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胃镜检查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发现小片状糜烂。活检病理报告示:黏膜慢性炎,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因见免疫球蛋白IgE明显升高,追溯病史,患者于发病前有进食海鲜史,怀疑过敏性疾病可能,请求病理科重复读片,确认有无嗜酸细胞浸润。返回信息是:可见较多嗜酸细胞浸润。以上信息,为我们锁定患者疾病特征:①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②过敏相关性疾病;③病灶定位可能在十二指肠水平段。初步诊断“嗜酸细胞性十二指肠炎(累及十二指肠肌层及黏膜层)”。接下来,转入治疗,静脉应用氢化考的松mg/日,3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日。应用激素后,每日查房见到患者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患者办理出院后继续激素减量口服至停用,连续随访半年,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一切安好。
数年后,总医院一位同事的妻妹因突发高度腹胀,B超发现大量腹水,从滨海赶来南京看病。因诊断未明,先入急诊留观。那天我在做内镜检查,下晚下班时,这位同事追上我,让我务必去看望他的妻妹。我追问病史时,捕捉到一个疾病的重要诱因,患者起病前曾参加一次酒宴,她一次性进食了多达半斤的醉虾(酒泡未煮的生虾)。急诊留观病历上,已留下我们科室同事的会诊意见,记录到的体征有: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诊断“化脓性腹膜炎”,建议转普外科治疗。可是,我作体检时,见证了患者的全腹膨隆,并无压痛、反跳痛,而且患者也没有发热。我科同事会诊之前,急诊科的腹腔穿刺腹水检查报告已经出来,描述到:满视野的脓细胞,中性粒细胞达75%。我的同事可能是受了这个“客观数据”的影响,先入为主地产生了错误判断。于是,我请急诊科再作第2次的腹穿,送标本时当面告诉检验科医生,请他注意分辨一下,视野中的多形核,是中性粒居多,还是嗜酸球居多。结果是:嗜酸球占78%。“浆膜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成立。次日上午收入消化内科病房,予静脉激素3日后,改口服激素,患者每况愈见好转,1周后出院。
此后,我见识了愈来愈多的嗜酸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结肠炎等。其实,病史采集真的很重要,体检往往是腹部压痛体征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的血清嗜酸粒细胞的比例、免疫球蛋白IgE、CA等都是可疑线索。后来的一次南京市消化疑难病例讨论会上,一位同道介绍了他们的一例浆膜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治过程,花费甚巨,并发症险象环生,患者九死一生,医生倍受煎熬。若得慧眼早期识别,这些原本简单的问题,就不会搞得如此复杂。
这里,想与同道商讨临床检查中客观资料对于诊断的支持强度问题。由前面两个病例的教训,我便得知,病理医生读片或检验师在评估显微镜下的多形核细胞时,他们很容易先入为主,见到多形核,便想当然地当做是中性粒,而不去怀疑、分辨是否为嗜酸球。前者常见,占比高;后者少见,占比低。所以,报告单上的数据貌似客观,但是它的产生过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以把它们当作高强度的支持证据,临床医生要充分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敢于质疑,不让错误数据牵着鼻子走。对于影像报告而言,影像虽然是客观的,但其可靠性还受到设备分辨率、扫描参数设置、术前准备等因素的影响,报告是影像科医生对于影像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夹杂他的个人经验、水平、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身为临床医生,不可过多依赖检查报告数据。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对疾病病因、病理的清楚认识,时时处处向我们身边周遭相同专业及不同专业的高水平同行学习,这才是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可靠后盾。
(说明:文中图片皆是借用网络上的图片,非原始病例图片)
路又可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ff/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