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胃炎治疗 >> 慢性胃炎治疗方案 >> 正文 >> 正文

养胃丨治胃病的两大千古奇方

来源:胃炎治疗 时间:2021-3-9
法国敏白灵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6409.html

半夏泻心汤

很多人深深地钦佩张仲景,他虽然没有发现许多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他却知道这些胃病应该用黄连、黄芩这些带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物,而且知道黄连、黄芩再配伍半夏、干姜、人参、甘草、红枣效果更持久,更稳定,病人服用汤液时口感更好。因此他记录了一张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些条文,就明确地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消化道疾病。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反流,这种饮食不下,出现上反。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反很软。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

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有效果。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g;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黄。

半夏泻心汤的经验,是家乡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所授的。他是苏南地区伤寒派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朱先生擅用半夏泻心汤,夏老也以用川黄连而得名,老百姓见他的方子里往往川连打头,所以给他起了个雅号“夏川连”。当然,夏老也不仅仅用黄连,而是用黄连、黄芩配伍半夏、干姜、厚朴、吴茱萸、肉桂等,即所谓的苦辛配伍法,治疗许多胃肠道疾病、发热性疾病,往往药到病除。而黄连、黄芩配伍半夏、干姜的经验,正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夏老看病,要摸病人的上腹部,看看有无“心下痞”?然后要看舌苔是否厚腻?还要问病人的大便是否成形或腹泻?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

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

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连。

第四,方中人参,可用党参替代。

第五,本方与黄连温胆汤相比,后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如失眠、心烦、心悸、易惊、多梦,前者则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与香砂养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于面色黄、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于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韵伯说:“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其夹热,是特征。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即使停药以后,可常常食用生姜红枣汤。

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是古代治疗胃反病的专方。首见于《金匮要略》,药仅三味,“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谓治“胃反呕吐者”。《千金方》说本方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胃反”是古代病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为特征。张仲景时代恐是一日两餐,分在朝暮两个时段。朝暮到两餐之间隔大约为6~10小时,而暮食到朝食之间隔则要更长。“宿谷不化”提示胃的腐熟机能下降和排空障碍。总而言之,反胃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消化功能障碍,现代临床上抗生素呕吐、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症、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可以见到。

不过,这种胃反多见于体质虚弱消耗明显的病人。或反复呕吐,或长期禁食,或屡用苦寒攻下药物,体内津液丢失殆尽。病人大多消瘦枯槁,或舌光无苔,或大便干结难出,或气短乏力。也就是说,虚人久吐,才用大半夏汤。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大半夏汤的组成。

方中的半夏是止呕要药,张仲景方中凡用半夏者,大多都有呕吐。人参补气液,张仲景多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之后体液不足者,尤其适用于“心下痞硬”“不受食”者。所谓的心下痞,是上腹部不舒服;而硬,是腹肌无弹性,消瘦者多见。《外台秘要》关于大半夏汤方证的表述很清晰:“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白蜜,即蜂蜜,能“缓药势,益脾气”(《经方例释》)。

张仲景是用蜂蜜的高手。《伤寒论》蜜煎导一方,单用蜂蜜熬制成饴状,外用治大便干结;还有猪肤汤一方,用白蜜与猪皮、米粉熬制成羹,治阴虚咽痛。另外,陶弘景说蜂蜜能主“食饮不下”(《本草经集注》),民间也有用蜂蜜冲服治老年便结的生活常识。这些经验,都为大半夏汤用蜂蜜注解,对于瘦弱之人的胃肠道功能减退,特别是便秘干结、不食者,蜂蜜不可或缺。程门雪先生说得好:“近人以半夏性燥,每多忌用,殊不知半夏得参、蜜,则不燥而专行降逆之功。”可见,大半夏汤是一首润燥养胃的止呕方。

与大半夏汤相近的是小半夏汤,药用半夏、生姜两味药,也是止呕方。张仲景用于“诸呕吐,谷不得入”(《金匮要略》)。两方的区别在哪里?

其一,小半夏汤以呕为主症,恶心感突出;而大半夏汤以吐为主症,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

其二,小半夏汤证是“谷不得下”;大半夏汤证是能进食,但消化障碍,被迫吐出。

其三,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

其四,大半夏汤腹证有心下痞硬;小半夏汤证至多心下痞,但不硬。

大半夏汤的煎服法特别

第一,需要久煎。一斗二升水加上一升白蜜,仅仅煎取一升半药液,可见煎煮的时间较长。

第二,蜂蜜与水要充分混匀后煎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其理何在?另据莫枚士先生考证,煎大半夏汤的水应该是泉水(《经方例释》)。其理又何在?我一时无法臆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hgenmachine.com/mxwyzlfa/6641.html